文章来源:健康时报 2018-06-15 09:58
但是,我一个朋友告诉我,在节目播出的当晚,有一个企业老总晚上8点胸痛,一直忍着,不去看病,实在忍不住了,凌晨三点自行开车去医院,结果死亡在路上。
近日,阜外医院发表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,中国人对于心梗症状还不清楚。
这项研究发现,中国有94%的心梗患者表现为胸痛或胸部不适,但仅43%认为这些症状可能与心脏有关系。有一半人没有及时就医,急诊就医的更少。
有27%认为症状看起来没那么“要命”不必前往急诊,还有24%的患者认为“等等症状就缓解了”。前文提到的老总就是觉得,等等可能就会好了,存在侥幸心理。
这项研究还发现,除胸痛或胸部不适外,其他最常见症状表现为大汗(67.2%)、乏力(31%)、恶心(30.7%)、呼吸短促(29.1%)、肩颈部放射性疼痛(27.9%)、心悸(22.3%)以及胃部不适或疼痛(12.8%)。
该研究的结果与我们牵头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的结论一致。
研究显示,未能识别心梗症状的患者,从症状发生到抵达医院就医时间分别延长了14%。
中国心梗患者从症状发生到入院平均为4小时。有29%的急性心梗患者从症状发生到入院时间超出6小时。
研究者介绍说,中国迫切需要提高公众对急性心梗症状和风险的认识。
研究者认为,未来可从以下四方面抓起:一是改善公众对心梗症状以及及时就医的认知;二是从就社会人口学方面对脆弱群体制定适宜政策;三是开发和利用有效的新颖、多维度的工具和平台去加强患者教育,比如各种新媒体、APP等。
要知道,得了心梗,能不能活下来,有四个门槛,其中第一和第二最重要,因为,你不启动医疗救治,或自行去医院就诊,路上出了事儿,你就享受不了现代的医疗技术。这四个门槛是:
第一个门槛:会识别心梗症状
持续性胸痛和大汗是国人急性心梗最常见的症状,将近70%的患者有这两种表现。
第二个门槛:拨打“120”
心梗急救的第二个门槛是当怀疑自己是心梗时,拨打“120”,叫救护车是救治心梗的关键环节,能够起到了危重病人的现场救治(包括心肺复苏)、及时诊断、准确转运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(能开展溶栓和介入治疗大医院)的作用。